8月5日,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在我市召开全省公益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现场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袁克力,全省各市宣传部长、文明办主任、部分文明单位、道德模范和公益主播代表等参加会议。
会上,大连市文明办,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志愿者代表王秀敏、冯洁、高广东分别结合各自参与大连“爱+”公益梦想行动的工作经验进行了发言。
本次会议旨在总结学习推广我市“道德模范+文明单位+公益主播+社会力量”新型公益模式工作经验,推动全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与会人员参观了中山区葵英街道林海社区“爱·夕阳”公益梦想行动基地、西岗区北京街道黄河社区综合性“爱+”公益梦想行动基地和沙河口区高玉宝青少年教育基地“爱·成长”“ 爱·义教”公益梦想行动基地等三个大连“爱+”公益梦想行动项目基地。与会人员高度评价大连经验,表示将尽快推动大连经验在本地落实,共同推动全省社会公益活动有效开展。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儒家经典《孟子》的这段话,
越细想越觉得回味悠长。
有人做公益是为了帮助他人,有人做公益是为了奉献社会,有人做公益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正如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人的公益理念更是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论何人在奉献他人服务社会之时,自己都会收获满满的“爱”与“敬”,在撒播公益种子的同时,收获文明之花。
“爱+”公益梦想行动启动仪式。
谋创新 激发公益效能
近年来,大连市在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践中,努力把公益活动与核心价值观建设紧密结合,创新设计载体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为百姓“日用而不知”,使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成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让公益活动易于市民参与。7月16日清晨,虽然下着小雨,40多位报名参与第一期“爱·大连—最懂大连行”环城大巴游活动的市民全部如约而至,在公益主播和作家的带领下,以绿色出行的方式,共同领略大连的人文资源和文化风情;每个节气,在中山区葵英街道青云林海“爱·夕阳”24节气爱心食堂,社区老人们在烹饪学校老师学生的指导下,一起学习制作节气食品,非常受居民欢迎。
——让公益活动服务现实需求。“爱·乡村”项目组在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沙岗子村等地,设立了以精准扶贫为目标的培训基地“爱·援助”项目组成律师普法讲师团,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军营,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援助,知晓维权途径,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今年年初,市文明办通过问卷调查、基层调研等方式,对开展公益活动需求进行调查,进行综合评判,确定服务群体和服务内容,让公益项目真正服务现实需求。
——让公益活动成为时代表达。好的公益活动应该具有时代感,要倡导时代主旋律,不仅是为弱势群体呐喊,更要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增添力量。在全市开展的“共植好人林”活动中,50位好人模范与50个志愿者家庭结对,在每个家庭,尤其是孩子的心中,播撒下文明的种子。“爱·不丢”公益项目,依托大连新闻广播《1033找到啦》栏目,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打造在线失物招领新平台,努力让大连成为一座不丢东西的城市,凝聚城市诚信的价值共识。
爱·光明项目带领盲障人士走进大连新闻广播直播间。
筑平台 实现精准对接
“爱+”公益梦想行动,依托“文明大连”新媒体,搭建适应社会发展态势、具有开放包容特点、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功能、符合社会心理和信息传播反馈态势等方面因素条件的,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工作操作平台,积极探索推动公益活动由线性工作模式向共生效应转变。
50位大连好人和50组家庭结对,共建大连好人林。
——搭建信息传播平台。利用全媒体传播媒介,全面推介10大主题公益项目的载体活动。新浪微博、腾讯大辽网,以及市属主要新媒体和网络大V,对项目发布仪式实施现场直播,近万名网友在线观看。
——搭建项目对接平台。7月23日,通过“爱+”公益梦想活动招募平台,40多位“爱·义教”志愿者在北京街道黄河社区举行了项目现场对接会,建立了爱义教志愿者联盟微信群。利用“文明大连”双微平台设立了公益项目发布和招募通道,畅通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文明单位参与公益活动平台的服务沟通渠道,实现公益活动项目和公益服务的精准对接。
——搭建数据管理平台。在“文明大连”双微平台60余万粉丝的基础上,探索对于参加“爱+”公益项目的粉丝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努力将参与“爱+”公益活动的数据进行累积与利用,并转化为个人的公益积分记录,强化对“爱+”公益项目对接的数据管理及互动沟通,为全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和工作支撑。
中国好人、辽宁省道德模范李光祥将军给青少年作报告。
强管理 建立长效机制
大连“爱+”公益梦想行动,采用“互联网+公益”的形式,努力做好平台搭建,把保障做强,把政策做足,集合全社会的公益资源,发挥好社会组织的作用,努力探索公益活动长效机制,让爱出发,让爱抵达,为公益活动的开展提供永续动能。
爱·成长项目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六一”儿童节。
——建立供需采集机制。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入调研和综合研判,固定适合长期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一方面做好需求群体和需求内容的信息采集,另一方面整合好有提供服务意向的信息资源,让最适合的社会公益志愿者参与到项目中来,提供最专业的服务。
——强化公益项目管理。根据主题项目计划,细化实施方案,规范操作流程,逐步建立公益服务规范化的操作手册,不断规范公益活动的招募、培训、服务等流程,定期更新公益项目内容,让供求信息广为人知。
——加强公益活动基地建设。在沙河口区高玉宝青少年教育中心等地设立多个“爱·成长”基地,为未成年人参与公益活动提供坚实的后盾;各级文明单位在全市设立了300多处“爱·驿站”基地,为全市环卫工人和的士司机等提供热水、热饭、歇脚等服务。
通过“爱+”公益模式的组建,通过公益平台的搭建,实现了社会的多方共赢,实现了通过不同群体、不同途径、不同方式的“立体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公益梦想行动,努力放大爱的“+”号,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以燎原之势激活大连城市的文明基因。
本文仅代表开云体育观点立场。
本文系作者开元官方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